科研星球

问题论文的背后,是浮躁、不求甚解的学术风气

本文来源:邹文利科学网博客


对于很多量化计算的初学者,理论入门非常困难,其实对于一些已经使用计算发表文章的学者,他们对理论可能也有点糊里糊涂,近日邹文利老师在科学网对这种状况进行了吐槽:

最近审了篇做VASP计算的英文稿,问题很多,举两个例子。

1. 不懂基本概念,理论部分胡扯

作者连GGA、泛函、赝势、平面波之间的关系都搞不清楚。于是G了一下,发现这是VASP计算类论文中的普遍现象,列出的前20篇论文只有一篇论文中的描述是对的。其他论文的理论部分一个比一个胡扯,有不少作者的来头还不小呢。似乎在他们看来,只要这几个词出现在理论部分就行了。

2. 自创专业词汇,公式莫名其妙

接下来在论文里读到一个没见过的词“hydrogen scale”,不解其意,G了一下"free electron on the hydrogenscale",得到中外学者们材料计算类的英文论文100余篇,都包含完全一样的公式,和一大堆不知所云的话。

最奇妙的是有一篇国内作者的论文,与氢一点关系都没有,也莫名其妙地加上了公式和这段话。为了理解这段话的含义,我特地看了上下文,发现它们都提到free electron on the hydrogen scale的值是4.5eV——这不就是氢分子的解离能吗?因此可以断定,凡是写上这段话的论文都是抄的,而且从第一个抄袭的人开始,就在完全不懂的情况下抄错了,造成以讹传讹。

3.岂止是作者,审稿人也一窍不通

在这么多的问题论文后面,应该还有差不多是同样数目的对理论一窍不通的审稿人。幸好,目前发现的问题论文还是几百、几千的量级,如果发展到几万,几十万,形成学术“壁垒”和“共识”,那么前不久Nature等顶级期刊出现的“实验测量波函数”的低级错误(见: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70165-1065005.html,所以对顶级SCI期刊也不可迷信)就会再现。等到谬误变为真理,我们这些做理论的外行再去贸然纠正,到时候就会被骂个狗血喷头。

以上的群体性错误说明全世界的学术风气都差不多:浮躁,不求甚解,不负责任。


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70165-1077990.html


没有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