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星球

Nature:掠夺性期刊数量超过 15500,横行霸道只因利用这 3 点

科研人员的成果发表离不开期刊。全球期刊日渐增多,可投稿的选择也越来越多,与此同时,一个隐形大坑正在悄然形成——掠夺性期刊。


一项由全球十多家主要媒体进行的研究发现,超过 5000 名德国科学家被「掠夺性期刊」欺骗,全球有将近 400,000 名科学家被卷入其中,其中不乏知名研究机构人员甚至诺奖获得者 [2]。

那么,究竟什么是掠夺性期刊?掠夺性期刊为何如此肆虐?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掠夺性期刊的发展现状


「掠夺性期刊(Predatory Journal)是以收取版面费盈利而非学术性为目的期刊,通常存在文章质量参差不齐、拒稿率低甚至不拒稿、缴费即可发表等问题。


2020 年 1 月,Nature 一项针对掠夺性期刊科研影响力的调查显示,大约 60% 的论文根本没有被引用不难看出这些期刊上所刊登的文章质量 [3]。

0.png

掠夺性期刊出版物有限的科研贡献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3])


掠夺性期刊助长了学术造假等学术乱象,不仅对科研生态产生恶劣影响,也是对学术权威的重大打击。然而即便如此,掠夺性期刊却拥有着极为惊人的增长速度。


2022 年 3 月,Nature 刊登了「Inter Academy Partnership 组织(IAP)的来信 [4]。来信引用了 IAP 关于掠夺性期刊的全面报告。


报告称掠夺性期刊的增长速度惊人,根据 Cabells Predatory Reports 提供的数据,截至 2022 年 1 月,掠夺性期刊及出版物的数量已达 15,574,在过去的 3 年内,平均每月新增 150 个,甚至有超过正常期刊数量的趋势如此庞大的规模,令科研人员防不胜防。


声名狼藉却增速惊人,这也值得我们深思:既然影响恶劣,那掠夺性期刊又为何能够在全球肆虐扩张、横行霸道? 


0 (1).png
目前,掠夺性期刊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正常期刊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4])

背后原因


IAP 的来信指出了掠夺性期刊肆虐发展的三个原因。


(1) 学术研究成果日渐货币化和商业化;


(2) 学术研究成果评估体系重视文章数量而非质量,且过度依赖影响因子等量化指标;


(3) 同行评议系统存在挑战和缺陷,特别是传统封闭式同行评议的不透明性。

1. 学术研究成果日渐货币化和商业化


简单理解就是「利益驱动」世界各地的学术文化正在逐渐走向「商业化和市场化」某些学术出版系A统甚至将商业利益置于研究诚信之上。


0.jpg

Inter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在 2021 年报告中指出,「盈利的商业出版企业的基本关注点是生产成本最小化以及规模最大化大规模出版必然意味着对出版内容的要求降低,或者同行评议门槛降低,这加剧了低质量期刊的涌现。而且出版商可以通过降低期刊的拒稿率来增加收益。由此自然兴起了掠夺性刊物。」

此外,掠夺性期刊的出现和增长与「OA 模式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关系 [4]。

0 (2).png
掠夺性期刊的增长和 OA 模式的发展有一定的关系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4])

OA 为出版商提供了一种有吸引力的商业模式。出版商在 OA 模式下,可以收取高昂的费用刊出研究成果。为了获取更多版面费,出版商可能会在没有质量把控的情况下,快速刊登文章。

然而,目前没有证据证明  OA 期刊的产出质量,低于订阅模式和混合模式的期刊。掠夺性出版商的增长,不该完全归咎于 OA 本身——开放获取出版本身的好处是无可争议的。

2. 学术研究成果评估体系重视文章数量而非质量


在学术评估体系中,「文章数量、杂志影响因子和被引用次数」等量化指标逐渐取代了更为传统和审慎的专业评估。

在「publish or perish」的风气下,当学术质量评估过度依赖于这些量化指标时,研究人员可能会迫于学业或者工作压力,选择在掠夺性期刊上发表低质量或重复性的研究,以期获得更多的论文数量和被引数量。

也正是利用了学术评估体系对于量化指标的过度依赖,越来越多的掠夺性期刊正在渗透引文数据库——它们或引用自己所发表的论文来增加引用率、提高影响因子,或编造自己的影响因子以欺骗读者。

为了应对这一现象,也有相当一部分的科研机构正在「提高学术论文质量标准」,同时减少对文章数量的重视。

3. 同行评议存在挑战和缺陷


同行评议是科学出版的标志,是对权威科学知识体系的保障和维护。  

而传统封闭式同行评议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包括「评议过程缺乏透明度、审稿人评议工作缺乏认可」等。而掠夺性期刊正是利用了同行评议过程中的缺陷。

传统封闭式同行评议过程缺乏「透明度」:为了尽量减少审稿人的偏见和相关利益冲突,同行评议过程通常是保密的。

恰恰是这种保密性使得掠夺性期刊得以发展——人们往往无从得知它们是否真正进行了「有效的同行评议」。

同行评议过程中审稿人的工作缺乏认可:审稿人角色可能是学术研究中「最不被重视」的部分。

审稿人审稿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还会经历「审稿疲劳」,却通常是无偿的,还缺乏学术上的认可。掠夺性期刊也利用了这一点,对同行评议过程敷衍了事。

除此之外,还存在同行评议时需要审阅的稿件过多,审稿人供不应求、缺乏对审稿人和编辑的规范及监管等种种问题,而这些问题都会或多或少地助长掠夺性期刊。

0 (1).jpg


如何应对


那么,面对不断蔓延的掠夺性期刊,我们又该如何自处?对此,报告还提出一些关键性的建议:

(1)提高对掠夺性期刊的认识、了解其对科研生态的恶劣影响;

(2)机构、学者应避免与掠夺性期刊及其出版商合作;

(3)促进 OA 模式向 Green OA、Diamond OA 等非商业模式迈进;

(4)采用更合理、审慎的学术成果评估体系,而不是仅仅依赖量化指标;

(5)规范同行评议流程,促进流程透明化。

结 语


在看重论文产出的大环境之中,面对「非升即走」的压力,研究学者和科研机构普遍存在着产出焦虑,十分容易被掠夺性期刊裹挟和利用。

所以在进行选刊投稿时,一定要谨慎,警惕掠夺性期刊,防止自己的研究成果成为掠夺性期刊的附庸。


没有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