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星球

“底刊”到底能不能投?

“到底能不能投底刊?”投底刊虽然能给你一时之快,但是它依然为害不浅…… 自从我了解学界有这么个C刊之说以来,笔者耳旁一直没有停止过对不同期刊杂志的评价。其中,最为亮丽的评价就是对一些最下游期刊的评价,就包括哪些是所谓的“底刊”?哪些是被学界鄙视的期刊?哪些期刊已被纳入不然院校的期刊“黑名单”?……


这类声音,不绝于耳!而且,大家都知道,真正好的期刊杂志一般在投稿发表录用过程中不会乱收费,即使收取一定的费用,那也是屈指可数! 但是,在实际的学界里,我们常常看到依然有不少科研人员对这些黑名单、底刊抱有很强烈的偏好和热情,有的学者常年蹲守于这些期刊杂志,每年发表好几篇,而且连续好几年游离于那几篇底刊杂志中。 在选择期刊发表的事情,笔者有话要说!如果一位科研工作者长期痴迷于底刊,他的学术发表会很快进入一个瓶颈期状态。 

为什么这么说呢?实际上,一旦你将自己的研究视野和思维界定在底刊上,你的意识会指使你的努力方向和水平保持在底层水平上,你会选择底刊文章阅读,你会模仿这个底刊的研究范式,你会引用底刊的文献…… 坦白地讲,笔者身边就有不少副教授依然走这么个的发表渠道。显然,这是一件典型的学术偷懒事例!在我攻读硕博研究生期间,这位朋友一直专注于处于C刊的底部期刊,也愿意支付高昂的发表费用,似乎对底刊有了很强的依赖性。 

最近发现,多年过去了,她一直没有什么大的突破,依然耕耘在一般C刊里,而且还有不少是大家所称的底刊、黑名单。所以,正由于深陷其中,她依然无法突破自己的学术刊发瓶颈,导致在课题申请、职称评审方面止步不前。 因此,底刊发表不要一味地追求,它只能当作一时的发表需求,从长远来看,作者应该进行适当调整,促进自己的学术能力的提升,实现自己从底刊向高质量期刊的转型,这才是科研工作者发表谋生之道! 根据一些情况,笔者认为在年轻的时候专注于底刊、黑名单,或者你一味地追求底刊,会对你的学术研究产生重要的负面影响。

尤其是对推崇于底刊发表的博士研究生,这段博士生涯时间里,你时间充裕、精力旺盛,也有导师的指导和帮助,如果你一味地追求底刊,你的学术素养很难有大的提升!由于青椒入职后时间被碎片化,你也不要妄想在青椒入职后,有很大的提高的奢望!当然,不排除某些人能够涅槃重生,但这部分人又有多少呢? 而且,随着这几年高校职称评审、基金项目申请等方面制度的改革推进,申请人都必须且只能拿出自己的4~5篇代表作,作为个人评审和考核的标准,杜绝那些投机盲从的学术发表行为。



显然,这对科研工作者的学术发表提出了更好的要求! 虽然有些人的个人简历十几页甚至几十页,但是没能找出几篇自己能拿出手的作品,洋洋洒洒几十页却无权威或者重要期刊的踪影!其实,这类发表是最可悲的!类似“书到用时方恨少!”,等你要用到论文时,你才体会到自身发表的不足,不足在于发表结构的合理性上,重于发表投机、轻于质量! 

因此,笔者给一些专注于曾经专注于底刊或准备开启底刊之旅的朋友一些真诚的忠告。 

1、长期专注于底刊,你可能在你的学术生涯中无缘顶刊!长期享受于底刊之间,你的青椒心性会被底刊所吞噬,你的懒惰会驱使你做一个更差的你!以后你再向往于提高自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你可能相信你自己可以的,但不要过于高估自己,还不如从现在开始,做好你自己! 

2、热爱于底刊发表,求职面试时你会被面试官鄙视。实际上,所谓的个人面试无非是想要看看你个人出色的发表能力,此时出色的代表作才是硬道理!即使你拿出一“打”的文献成果,要是大部分底刊,重要期刊寥寥无几,你的简历下一秒就可能成碎纸机下的下一个“亡魂”! 

3、专注于底刊,它虽然能带给你一时快乐和满足,但是这反而会间接反映出你的低价科研素养水平。正因为发底刊能给你一时的快乐和满足,发底刊就类似一颗毒瘤,如果你自己不好好治疗,你会越陷越深!当你出去开会、讲学时,你与他人之间的差距太大了! 

4、要想在学术圈子混,建议不要多投多发底刊。灌水太多,总是件不好的事情!学术灌水,这是一种本领,但显然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灌水表明你有能力去灌水,但专注底刊的灌水也显示你的能力,会被同行所嘲笑,毕竟学术圈就那么大,更何况还有“中国知网”的存在拉近了学者之间距离! 

5、如果在学院里,一旦有新鲜血液的加入,你这个专注于底刊的人就可能没饭吃了!“江山代有才人出”,这是古人的智慧和精神!这是恒古不变的历史规律!如果你不思进取,你会被“后浪”所淘汰出局!我们身边的后浪有多大后劲,我们无需质疑!现在很多高校逐渐取消事业编,无任何贡献的熬资格、老资格将被淘汰,“后浪”的力量可能使得那些生存于底刊的科研人员无处藏身!这是一个高校的朋友老师跟笔者说的现状,一代代青椒的加入使得自己的职称评审变得无期! 

当然,针对一些底刊或垃圾类的C刊为什么会继续存在,笔者认为有部分原因在于C刊的评价标准的问题。评估机构针对这个C刊评估机制的竞争弹性太过于保守,需要增加C刊的活跃度,提高期刊杂志的淘汰竞争力度,要时刻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当然,这是体制内的一些改革问题,笔者不再予以讨论和质评! 以上看法和意见,仅供读者阅读! 

最后,笔者赠言:底刊能投,但底刊发表不要一味地追求,从长远来看,作者应该进行适当调整,促进自己的学术能力的提升,实现自己从底刊向高质量期刊的转型,这才是科研工作者发表谋生之道!



相关推荐:
没有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