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星球

研究生期间要抓紧三件事:读书报告、文献综述及课程论文

读研究生,还是要把时间抓紧。把时间抓紧落实到实处,就是要用“写”来带动学习,让自己紧张忙碌起来。读研究生,除了听课、读书和论文外,更重要的就是写。当写不被重视或流于形式时,就会让人觉得不是时间过的太快,就是忙来忙去好像没有什么结果。


写,常常因为各种原因而被耽搁甚至放弃。写不出来,写起来费劲吃力,既有思维跟不上的原因,如证伪思维、创新思维和论证思维的欠缺,也有“输入”方面的原因,如读的少或读的密度不够等,更有准备和做不够方面的原因,如很多应该做的工作都没有认真完成。


我认为,加强“写”主要有三种形式:读书报告、文献综述及课程论文。写一旦有了明确的目标和载体,学习就有了方向和检查标准,避免了研究生期间学习的不严肃性和随意性。


同时还认为,加强写,不仅需要学生重视和认真起来,而且还需要指导老师积极参与进来,担负起指导学生的责任。



一、读书要有报告


不动笔墨不读书。关于读书报告,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第一、读书,最怕将自己限制和封闭起来。具体来说,不应局限于某个狭窄的领域,只读自己研究方向的资料,其他资料避而不见。或者是,不应只读期刊论文,尽管这样读起来比较“实惠”,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相对较少,同时写论文也能用得上。


第二、读书报告,在我看来,它的雏形或前身就是读书笔记。做笔记,对有些同学而言确实有些困难。我想,读书之后留不下什么“痕迹”,原因可能是:①不上心、没有用心去读;②没有读懂,不知道作者在讲什么;就是读者与作者不对等,难以对接和共鸣。在这个方面,一定要引导学生先静下来,从某个具体材料入手展开阅读和做笔记。读书笔记什么都可以记录,只要是和所读材料有关。


第三、读书报告与读书笔记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进一步加工的产物。读书报告有三个特点:①它是聚焦于一个具体问题展开的整理和讨论,不应该是发散的。②所整理的信息和知识是结构化的,有一定体系的,不是散乱零星的。③应有一定的个性化特点,简言之,读书报告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


从读书需要记笔记进而发展成读书报告,指导老师要督促学生,必须记笔记、写读书报告。特别是,针对学生写的读书报告,应做到:①既要提交纸质的读书报告,同时还要求提供口头汇报,口头汇报的好处就是能看出报告者对阅读材料的掌握情况和报告的逻辑思路。②读书报告需要评价、提意见和反复修改完善,完善的重点就是要结构化和有自己的东西。总之,要有一个读书报告逐步完善的过程,这样才能有实质性的进步。
 
图片

二、进行文献综述练习

图片

一定要进行文献综述的练习。研究生要像研究生,就要读文献,写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拼的是文献量、思考力和写作。文献综述写不好大致有这么几个原因:一是量不够,读的文献太少,没法展开。二是不愿意一篇一篇地过,没有将文献打开、拆解,也没有将文献及其内容建立起联想和联系。三是听不懂或听不进去指导老师的评价和建议,没有反复打磨,进一步完善修改。


特别想多说几句的是,文献综述做的不够好,很大程度上是阅读量没有做到位。一些研究生入学后,按照课程要求先修了一年学分,中规中矩的,也无可厚非。但总感觉哪里缺少了点什么。对于这种情况无非是文献的阅读量和阅读思考深度及相应的输出出了问题。学了几门课,修了几个学分,基本上从套路上讲和本科阶段没有什么差别,也没有什么思想压力。  在我看来,研究生阶段首先要改变的是——信息量要加大,不是一个礼拜读两三篇文献,而是要读几十篇文献。读文献是一件有压力,讲密集度的事情,读文献如果被时间稀释了,松松垮垮的,比如一个学期才读了十多篇文献,其结果就是大浪淘沙,但没有淘出金子来。在我看来,只要读了,量上去了,总会留下点痕迹的。

关于文献综述练习,我有以下几点想法。


第一,文献综述练习,是常规训练。有的老师和同学认为,学生写文献综述最好能围绕自己的学位论文展开。我认为,文献综述既然是练习,那就不是只写一篇的事情。文献综述锻炼的是搜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如何从信息输入到信息输出,这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能力。指望写一篇文献综述,就提高这种能力,是不现实的。因此,在文献综述训练这个事情上,需要明确告知学生,这是多个训练,需要量的积累,是要写多篇文献综述的。


第二,文献综述练习,练的是三个能力。一是文献搜集能力要把相关的文献资料找回来。对于初学者而言,可能一开始不知道要读哪些文献,这个时候老师可以先提供两三篇,学生可以根据这两三篇顺藤摸瓜,一路摸索下去。在综述文献的过程中,重要的、必要的一篇都不能落下,偷一点懒都要不得。二是文献整理能力,文献搜集回来之后,不是随便乱放,而是需要进行结构化处理,将文献分类、理出线索。整理能力是一个门槛,能将文献有条理地梳理出来,表明已经入门了。三是文献评价能力。读了一些文献之后,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对文献“评头论足”是建立在自己的思考之上,不可能不懂就敢乱评价。平时不敢发言,很大程度上是缺乏评价能力造成的。有评价能力表明能识货,能分辨出文献的好坏和水平高低。评价不仅要有正面的,中肯的,还要有批评性的,评价不仅要有真知灼见,还要有建设性。要引导学生先读出文献的长处和亮点,读出作者的匠心独运,然后才是引导和激励学生如何进一步发展问题和假说。


第三,文献综述的难点,或者说临门一脚是提出问题和假说。文献综述是一个“技术活”,本身就是一个研究。一些人认为文献综述就是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归纳,忽视了文献综述的目标是为了提出问题和假说。做文献有两项基本功,一个是打表格,另一个是文献结构图。打表格,就是将多个文献整合起来的打表格工作,具体来说就是把多个文献放在一起,分类、比较、猜想和验证,进而提出问题和假说;画文献结构图,首先要在脑海里画,想想自己综述的这些内容(文献模块)在逻辑上是什么关系,如何用一个图的方式直观表现出来。


第四,文献综述需要修改完善。文献综述需要不断修改完善,不能敷衍了事应付交差。文献综述之所以需要修改完善,至少有三个理由:①随着文献资料掌握的情况越来越全面和深入,原先的一些想法可能要有所调整。②从聚焦主题的角度来讲,一些初学者在做文献综述的过程中可能偏题了,或者是该有的内容还没有做出来,这就需要导师提醒,重新来做。③文献综述的目标是提出问题和假说,这需要论证。所谓修改完善,就是要看所提供的论证及其证据是否充分有力。修改完善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不断加强这个论证。

与读书报告相同的地方是两者都需要结构化,即二者是需要加工的,而不仅仅是将文献材料搬来搬去,一定要有自己的目标、框架和结构。其不同于读书报告的地方是:问题导向更强,目标更具体,是在为某篇论文打基础。


对于学生做的文献综述,与读书报告的要求是一样的,指导老师需要做的工作是:①要求做口头报告,主要看学生的掌握情况和逻辑思路,有自己的想法,且思路如果顺畅,基本上讲起来也是头头是道。②要针对文献综述提意见,学生根据意见不断修改完善。提意见和修改完善,就是研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挖掘课程作业、课程论文的潜力


到了研究生期间选修一些课程,都需要完成相应的课程作业和课程论文。在这里,我想说,完成课程作业和课程论文的态度一定要端正,要善于挖掘价值。如果采用对付的心态来完成课程作业和课程论文,是谈不上挖掘的。如果是应付出来的作业,基本上没有东西值得进一步挖掘,甚至学生自己都不想再看第二眼。因此,指导老师应郑重提醒学生要认真用心地做好每门课程的作业和论文。


课程作业和课程论文一般都是在某个具体课程的研究范围内展开的,学生可能会对某个点感兴趣,然后在指导老师的鼓励下展开思考,以作业的形式将其思考总结概括出来。

挖掘课程作业和课程论文的潜在价值,首先需要指导老师和同学一起来评价是否有进一步挖掘的价值,评价的标准就是是否有亮点和新意,是否有发表价值等等。评价的过程,就是找亮点和取得共识的过程。


如果认为某篇课程论文有挖掘的潜力,接下来要做的工作就是:①补材料,找出“缺失”的地方和薄弱的环节;②按期刊发表论文的标准来构思和筹划,然后开始写作。③在讨论中反复修改,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挖掘课程论文潜力的过程,也是研究能力提升的过程。从一个想法或思想火花,发展成一篇论文,是一个艰辛的攀爬过程,这也是一个初学者必须经历的过程。并且,这种提升,是有具体媒介的,就是如何把一篇课程论文发展成一篇可投稿的论文,这避免了空洞的“说教”,也避免了眼高手低。
 
讲了这么多,就是想提醒大家,读研究生,即使是在上课修学分期间,也要动笔、写起来。不一定一上手就冲着期刊论文发表而去,也可以先打基础和练练手。


所谓读研究生要抓紧,就是要把每天都抓紧,可以问问自己:今天自己做的哪些事情和读书报告、文献综述及课程论文有关?


细心的读者或许会发现,读书报告、文献综述及课程论文是“一脉相承”的,是相通的。如果某位同学做的读书报告、文献综述和课程论文比较扎实,同时也觉得自己的想法比较有新意,那他就可以考虑怎么写成一篇投稿论文了。


没有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