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星球

博士毕业之后遇到的几个误区

【博士毕业之后遇到的几个误区】
近年来,频频出现博士毕业竞聘街道办事处岗位或者中学教师职位的新闻,令人感叹内卷厉害,都延伸到最高学历和学位层次了。其实,一个人的格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视野和看问题的高度。正是由于缺乏信息或者信息不对称,由此,有很多博士毕业之后遇到的误区,需要说明一下,当然不一定对,且仅针对信息类所谓热门专业的博士而言:
误区一、锅内博士培养太多了,就业越来越难,内卷厉害。
笔者以前一篇  刘良桂:【单身汉大师们一定要考研考博】 ,以锅内和一些代表性西方郭嘉的数据进行了对比,发现没有对比就没有上海,一对比,就发现这个问题其实是伪命题,根本就不是这么肥四。
误区二、选单位一定要选有硕博点的,这样以后发展就会好。
工作单位的选择,其实是一个多目标优化的问题,复杂程度远超单目标优化问题,所以仅凭一个指标就贸然选择,肯定不是多目标最优,且后悔概率也会很大。其实,有硕博点,距离你能独立指导硕博研究生还有很长距离,再说,即使有了自己的学生,现今研究生指标都稀缺,搞不好几代单传或者干脆中间断代也不好干什么事情,还有就是学生是否如你预期,也是个问题,一般对待学生,期望值不宜高,这样反而会时时有惊喜。
误区三、选单位一定要选排名靠前的,这样以后发展就会好。
道理和二一样,就这个单一指标,其实学校排名靠前给你最大的好处可能也许仅仅是虚荣而已,而给自己的可能是无尽的精力和时间的付出,因为人非圣贤,很少有不爱慕虚荣的,这样一堆人都扎在一个地方,就必然导致竞争白热化,评个职称,白了一头黑发,脱了一层皮是常有的事。反而在一些排名不高的地,职称却非常友好,因为人少,线本来就定的低,更可喜的是,基本上线了就上。
误区四、找对象要找中学老师和医生,因为这些地方很闲。
你问问农村老头老太,十有八九都这么说的。笔者很多同事的父母还认为我们是很闲的,只要不上课,就没事,就可以在家带小孩,他们就可以交班回乡下了。其实,在大一点的地方的中学老师和医生,可能是最辛苦和忙碌的一群,建议找对象慎重
误区五、上至郭嘉JJW下至各省直下式,各种重点重大项目,都是写指南的玩家获得。
这些个指南一般都是在出台前夕通过公开征集,然后再结合当年资助的优先方向和资助的金额,从中遴选确定为当年的申报指南。指南谁写?当然是科研工作者来写,大都是研究具有一定水平和积累的科研团队负责人组织撰写,但是否一定是谁写谁中,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项目的评审现在都讲究程序规则的正当性,一套评审程序下来,也有可能花落他家。结论是,有空多关注各类指南,说不定你就是这幸运儿。
误区六、没中过省基金,肯定中不了郭嘉自然科学基金。这两个肯定是没有关联的或者说关联性不大。各个省的省基金有自己的一套评审流程,郭嘉自科有郭嘉自科的一套评审流程。同样或者大致一样的两个本子,经过不同的流程评审,结果大概率是不一样的。结论是,每年项目申报不管结果如何,能报尽报。

误区七、守旧枝更易出成果,开新枝不易出成果。有很多博士都毕业三四五年了,做的东西还绕不开读博士期间的研究内容。这种现象的出现大概率源于人们对未知的恐惧和愿意待在舒适区的心理。但自科领域要注意的是,抱住原来的旧枝不放,发发论文应付平时考核是容易的,但你要拿四五年前的东西来申报各类peer-review项目,显然获批可能性是逐年降低的,所以建议是博士毕业之后,博士期间方向不要轻易丢,继续出数据发文章,另外一手肯定还是要开新枝,步出舒适区,大有可为。
今就写到这,有空待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410526-1314352.html
本文转载自刘良桂科学网博客


没有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