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星球

科研,是一个开眼看世界的过程

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王院士说过,「无研究,无以造就好的医生」。医学生的成长少不了科研素质的培养。本科阶段,更是培养自身科研素质的关键时期。


因此,我想从一个本科生的视角,就大学五年以来的科研学习经历,谈谈我理解的,什么是科研?



一、科研就是把冷板凳坐热


我从大一下学期加入导师的课题组,开始了漫长的实验室生活。但谈及加入导师团队的原因,更多的却是机缘巧合:本已加入其他研究团队的我陪着好友,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参加了面试,谁知这一试,竟是四年。


实验室生活的起点,总是苦修。循证医学研究对医学统计的要求很高,而作为大一的 Fresh man,对医学统计可以说是毫无了解。


为了克服读文献的阻力,暑假的时候我用一周的时间,把方积乾教授的《卫生统计学》快速学习了一遍,特别是其中涉及假设检验的章节,这样文献读起来就顺畅了很多,也对我后来大三正式学习这门课有很大的帮助。


挑战和迷茫也意味着提升。随着研究进入瓶颈期,接手之初的兴奋消失殆尽,对课题和前途充满怀疑,几度想要放弃,换新的方向。


但每每这种时候,导师就会提醒我:「科研就是把冷板凳坐热,选定了方向,即使很困难也要做下去,研究方向变来变去很难做出成果。」


在导师的鞭策下,我尽可能通过各种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除了周一到周五常规的学习时间,周末和寒暑假要么泡在实验室,要么在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


每年暑假,回家待的时间短则三天,长则一周,寒假也等到腊月二十八再返乡。


我的第一篇 SCI 论文,就是这么来的。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Plus


二、科研是批判,更是继承


做研究,很大一部分是在对已知成果的挑战,就算对本课题组的成果也是如此。


开组会是最高效的学习方式。第一次文献汇报学习的是课题组发表的论文,除了报告文章的内容,我也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包括对文章中一些问题的看法以及可以改进的地方。


想,也是因此,导师关注到了我,并将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方法学研究任务交给了我。


每次面对即将投稿的论文,我都要在手上修改、揣摩许多天。写文章也好,做科研也好,先说服自己,再说服别人。我总感觉文章还可继续完善。每篇文章实际都有局限和缺点,但不能抱着疑惑递交上去。


我们课题组的师兄说:科研是感恩前人,提携后人」。


在踏入大二之后,我开始接手循证医学研究小组学生负责人的工作,参与课题组的招新、培训。


最令我骄傲的,并不是发了多少篇论文,而是能够看到一批又一批年轻人,登上更高的学术舞台,去发表他们自己的学术观点,并通过科研实践去检验自己的想法。



三、科研,终将回归生活


科研也是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科研对课堂外的学习做了很好的补充。既要用学习必修课程的态度来学习科研知识,也要用做研究的态度来钻研课本中的内容。


例如,当在学习消化系统生理时,我了解到 Cajar 间质细胞有保持胃紧张性的作用,于是萌发了「它是否跟胃下垂等疾病相关」的想法,并于课后进行了文献检索。


虽然未曾找到它与胃下垂相关的证据,但却发现它在胃轻瘫的发生发展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类似这样的收获,常常成为我课程学习的「物外之趣」。选题也在文献检索阅读的过程中跃然脑海里。



科研总能让我在生活中找到同道。


一方面,科研让我接触到了许多有趣的人。我很喜欢和各种各样的人交朋友,于是我参加了学校内许多的学术组织,包括学院的学生学习中心,解剖教研室的解剖兴趣小组,还有学校老师自己开展的特训班等。


我在其中遇到许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有的也成为了知己好友。


另一方面,我也一直坚信,科研可以让自己变得有趣,让自己对这个世界有更多的看法,让自己对待专业的东西既抱有敬畏之心,也能有怀疑和审视。


总而言之,在我看来,科研是一个「开眼看世界」的过程。


一方面,你要不停了解相关领域资讯,留意全世界相关领域专家目前在做的事情。另一方面,你还要去做研究,用科研实践去验证你的想法,然后把它形成系统的学术观点发表出来,并接受同行的评议。


最终,科研可能成为你的一个终生习惯。


本文作者简介:

爱吃辣的广东人,自诩画画得不错的临床医学汪,养了条小狗叫 nature。自大一进入实验,从小白熬到腊肉, 从 author 熬到 reviewer,本科毕业时已发表 SCI 论文 5 篇,担任多个杂志审稿人。


没有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