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星球

教育部:推动高校博士后扩招!

9月6日,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重点提到:将推动高校扩大博士后招收培养的数量,将博士后人员作为补充师资的重要来源。

2005年,中国博士后制度创设20周年,当年倡导设立博士后制度的主导人之一,时年79岁的李政道撰文写道:“独具特色的中国博士后制度前程似锦。”
时至今日,博士后群体已成为推动中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首设博士后制度

1983年、1984年,一贯关心祖国科技教育事业和年轻人才培养的李政道教授两次致信邓小平同志,建议在中国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实行博士后制度。
1985年7月,国务院正式下发试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文件(国发〔1985〕88号),该文件构筑了我国博士后制度的基本框架,博士后制度在我国正式确立。
从无到有、砥砺前行的30余年,我国累计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超过30余万人,已成为世界博士后招收规模第二大国。

0 (1).png

图|1984年,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安徽厅亲切会见李政道。

学术主力军
培养和使用相结合,在使用中培养,培养和使用中发现更高级人才,是我国博士后制度的巨大优势和突出特点。
如果把本科到博士阶段的积累比作烧到99度的水,那么博士后阶段的强化培养,就是“从学生到学者的加油站”,能提升最后1度让水沸腾,实现科研能力的根本性提高。
博士后群体的平均进站年龄在30岁左右,正是一个科研工作者最有创造力也最有生产力的黄金时期,很多科学家的重大成果都是这个时候涌现的。
“十三五”时期,全国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共承担国家级项目9万个,省部级项目8万个,其他各类项目12万个,平均每位博士后人员承担2个以上研究项目。
聚焦当代科技前沿问题,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全面参与国家科技创新的实践,许多“85”后、“90”后博士后群体,正迅速成长为科研技术骨干、学术技术带头人。

0.png

图|各年度博士后研究人员出站人数统计

高校青睐博士后
高水平的博士后可以独立完成科研项目,产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而不需要经历博士生的培养和试错阶段,大大提高了科研的效率和成功率。
对高校来说,博士后是突破原有师资队伍“盘子”的“尖兵”,他们能申请项目、写论文,是学校提升高校实力、完成科研指标的最佳助力。
依附于独立PI和课题组的博士后们,以第一作者、甚至是通讯作者的身份在CNS等顶级论文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数量更是年年递增。
据学校官方数据统计,部分学校博士后申请自科基金项目的申报获批率甚至高达50%,远远高于青年项目20%-25%的平均资助率。
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中,许多学校博士后获自科基金项目数占全校立项总数比例均在20%左右,在部分学校占比甚至接近1/4。
0 (1).jpg
科研临时工
可以做博士后一阵子,却不能做博士后一辈子,压在这些青年科研工作者身上的担子并不轻松。
与普通教师不同,博士后虽已算是参加工作,但一到2-3年的规定年限必须出站,他们所面临的就业压力一点也不比“初出茅庐”的博士生少。
在中国博士后数量急速增长、硕博士培养质量大幅提高的新环境之下,面对“聘期内考核难”、“出站后就业难”的两难境地,博士后群体的竞争和内卷加剧,不少人自嘲为“学术练习生”、“科研临时工”
相当多的博士毕业后要经历长久的“等待期”,才能在过度激烈的竞争中谋得一份教职,“博士后”变“博士候”。
0.jpg
时至今日,我国博士后制度已经实施37周年,全国累计招收博士后超过30万人,博士后群体已成为推动中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要推动高校扩大博士后招收培养的数量,要将博士后人员作为补充师资的重要来源”,这对焦虑的博士后群体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利好的消息。
解决博士后群体的出路问题,给他们一个稳定的未来,也是在为今后我国出现重大科研成果创造条件和机会。


没有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