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星球

Cell Reports Medicine | 基于骨靶向外泌体治疗炎症性肠病骨丢失

今日,来自上海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Institution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SHU)苏佳灿教授团队/长海医院消化内科徐灿教授团队Cell Reports Medicine发表了题为Exosome-based bone targeting drug delivery alleviates impaired osteoblastic bone formation and bone loss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的研究文章,介绍了其团队发现的IBD(UC)中骨形成变化和干预手段开发的研究成果。该研究系统证明了UC中存在显著的骨量下降、骨形成减少,靶向给药促进BMSC成骨分化、增加骨形成可有效治疗IBD骨病。

0.png

研究团队构建了两种实验性UC模型(葡聚糖硫酸钠、IL-10敲除+吡罗昔康),观察到了肠源性炎症因子通过循环系统影响骨髓中的BMSC;并且炎症状态下骨量降低、成骨分化和骨形成受抑,成脂分化增强、骨折风险升高。研究者沿用本团队前期确立的工具细胞系基因编辑策略,生成基于骨靶向外泌体载药纳米颗粒(NP),促进BMSC成骨分化治疗UC模型中的骨并发症。(图1)

0 (1).png

图1. 图文摘要

在葡聚糖硫酸钠构建的UC小鼠模型中,μCT检查发现其股骨内松质骨和皮质骨骨量的显著下降。定量分析指标有: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数量(Tb.N)、骨表面积骨体积比(BS/BV)、骨小梁分离度(Tb.Sp)、结构模式指数(SMI)、皮质骨厚度(Ct.Th)、皮质骨孔隙率(Porosity),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图2)在慢性UC模型和IL-10-/-+吡罗昔康模型中,也观察到了类似结果。

0 (2).png
图2. μCT揭示的UC中骨量下降

在葡聚糖硫酸钠构建的UC小鼠模型中,钙黄绿素双标试验结果显示其股骨的骨外膜(Pb)、骨内膜(Eb)以及松质骨(Tb)的骨形成率(BFR)和矿物沉积率(MAR)均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图3)在慢性UC模型和IL-10-/-+吡罗昔康模型中,也观察到了类似结果。

0 (4).png
图3. 钙黄绿素双标试验揭示的UC中骨形成减少

通过流式细胞分选的方式,获取葡聚糖硫酸钠构建的UC小鼠模型和对照小鼠股骨中的BMSC,进行转录组测序(RNA-seq)。经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可以发现与成骨/成脂分化相关的信号通路转录水平差异,其中Wnt信号通路的主要基因显著转录下调,因此选取该通路进一步研究。(图4)目前临床上抗TNF-α药物是IBD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案之一【9】,因此团队通过对蛋白相互作用、蛋白泛素化以及蛋白降解等研究,确定了TNF-α在体外将促进BMSC内的Wnt/β-catenin降解,从而抑制下游成骨分化相关基因转录的作用机制。

0 (3).png
图4. RNA-seq 揭示的UC中BMSC内Wnt信号通路下调

该团队还收集了临床初诊UC的患者血清样本、健康成年人BMSC进行体外研究。qRT-PCR结果显示,来自UC患者的血清将抑制正常BMSC的成骨分化相关基因Ocn/Osterix/Runx2转录而促进成脂分化相关基因Fabp4/Pparγ转录p<0.05),初步在临床样本中验证了理论的正确性。(图5)

0 (5).png
图5. 人BMSC在UC患者血清处理下的基因表达变化

后续,该团队沿用前期对工具细胞系(NIH/3T3)进行基因改造,以获取骨骨靶向外泌体的策略,生产搭载了Wnt通路激动剂Wnt agonist 1的GLG1+载药纳米颗粒(NP),并成功验证相关表征和骨靶向性。(图6)

0 (7).png
图6. 构造基于骨靶向外泌体的载药纳米颗粒

研究人员通过尾静脉注射的方式将NP递送至葡聚糖硫酸钠构建的UC小鼠骨内,经μCT检查发现其股骨内松质骨和皮质骨骨量的显著下降得到显著改善。定量分析指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明确了其提高骨量的作用。(图7)

0 (6).png
图7. 载药纳米颗粒改善UC中的骨量下降

同时,钙黄绿素双标试验的结果显示,NP治疗的葡聚糖硫酸钠构建的UC小鼠股骨的骨形成率(BFR)和矿物沉积率(MAR)降低显著改善。p<0.05),明确了其促进骨形成的作用。(图8)

0 (8).png
图8. 载药纳米颗粒改善UC中的骨形成减少

研究团队系统验证了多种IBD模型(UC)中存在骨量下降、骨形成减少、BMSC成骨分化受抑制的现象,并生产骨靶向纳米载药颗粒干预BMSC的分化命运,成功实现IBD骨病促骨合成代谢疗法的前临床研究。未来,该团队拟深入探究多种炎症性骨病中的骨代谢变化,并致力于骨靶向纳米材料的改进和开发,从而在骨研究领域提供更多的临床转化机会,构建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的桥梁。

本研究的第一作者为海军军医大学郭嘉炜博士、上海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汪拂晓博士和胡衍博士后,通讯作者为上海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苏佳灿教授、上海长海医院陈晓和徐灿教授。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xcrm.2022.100881


没有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