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星球

什么是论文图片误用?

图片误用已经不是一件新鲜事儿了,2021年,这个词组一跃成为某国科研界的标志,代表了一个新的纪元的开始:从此以后,某国学术界再也不会出现主动造假。


以一己之力“拯救”了一个庞大的科研群体,是福是祸尚未可知。


祸,毋庸置疑,某国科研界或者部分领军人物,就此与国际主流渐行渐远,义无反顾地踏上一条新的“某国特色”道路。


福呢?当我们开始自己玩儿的时候,广大普通科研工作者们是否也不得不随波逐流,用小代价的图片误用换晋升资本呢?


于国际学术界是祸,但是一旦置于一个相对封闭的小环境里,当不合理已经成为习惯,“同流合污”反而是福,你会怎么选呢?


牢骚不多说,在我们暂时还没有完全脱离国际学术主流的今天,我们赶紧来看看图片误用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哪些错误可以归于误用?哪些有造假的嫌疑?





1


图片误用的大规模出现,离不开Photoshop软件的发展与普及。

毕竟,在Photoshop出现之前,要“随心所欲”地修改或者调整图片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任务。

现在,对图像文件的调整非常简单,很多科研人员都无法抗拒这样的诱惑力,或者是为了图片更漂亮,或者是为了结果更漂亮,对图片动手似乎在所难免。

然而,这样的操作一不小心就构成了对原始数据的不当修改,从而被认为是学术不端。



2


什么是学术不端?

美帝对学术不端的定义是:“在提议、执行、审查研究或报告研究结果时的伪造、歪曲或剽窃”。

举个例子,在聚丙烯酰胺凝胶图像中凭空添加一条条带,这就是明显的伪造结果;如果把一条条带移动位置,则可以算作歪曲结果;而如果使用了别人实验的图像,那么就构成了剽窃。

但是,遗憾的是,只有少数期刊在“Instructions to Authors”中提到了哪些类型的图片操作是不可接受的,而且这些期刊的处理标准也大不相同。



3


那么,身处科研第一线的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做呢?

2004年,Journal of Cell Biology专门就如何正确处理图片和数据提出了建议,并提供了一些具体的例子来加深理解。
(https://rupress.org/JCB/article/166/1/11/34064)

此外,网上举报某院士造假的比克(Elisabeth Bik)博士,近年来也发表了多篇相关文章,总结和归纳常见的图片误用类型。

0.jpeg

以上是本文主要参考信息来源。


4


学术文章中存在的图片问题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一、清白无辜型(Honest error或者可接受的调整)

1. 重复使用图片:最常见的是多个实验使用同一个对照样品的时候,对照都用的是一张图片,这通常被称为honest error,尤其是多个实验是在同一批次完成的情况下。因为这种误用基本不会影响对实验结果的解读。

0 (1).png

2.  调整亮度/对比度:如果调整之后没有使图片中原本存在的元素消失,只是变得不那么明显了,那就还在可以接受的范围,比如下图B中从1到2的调整,所有条带仍然可见。由2到3的调整就过界了,因为一些条带消失了,会影响读者对结果的理解和判
断。

0.png

二、狡辩过关型(可以冒充“图片误用“的类型)

这种主要是图片拼接:同一张图片,改名换姓之后拼接到别的(有时候甚至是多个)实验图里。

0 (1).jpeg

比如上图中红框里面的条带,反复出现在不同的样品结果中。这种情况“不太可能是honest error”,但是很多作者都会选择“图片误用”这个绝佳的借口,因为别人很难证明你是故意的。

三、明知故犯型(正常情况下,应该是实锤的学术造假。。。)

1. 减法:使用Photoshop中的“橡皮图章”或“克隆图章”工具来清除图像中不需要的背景。但是,看似背景带或污染的东西实际上可能是有价值的。如果弗莱明把细菌平板上污染的真菌PS掉,就没有青霉素什么事儿了。不要按照自己的理解去美化图片,你没准儿就这样错过了一个诺贝尔奖。

0 (2).png

2. 加法:加入不存在的元素。比如下面这张图,A中的lane 3做的是减法,B里则做了加法。

0 (3).png

3. 乘法:图片中的各个部分被切割出来,然后重新排列组合,这种方式多见于显微镜或者流式细胞分选的图片,比如下面两张图。

0 (4).png
0 (2).jpeg

这类图片几乎都可以认定为故意造假,属于重灾区,珍惜羽毛的话请一定远离。


5


结论

根据以上的例子,一条准则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学术不端,那就是你对图片做手脚的范围有多大,你PS的范围越小,距离学术不端越近。

对图片进行整体性的调整,比如调整亮度,基本上没有问题。但是如果只针对图片中的个别点或者个别条带去做调整,就有可能涉及学术造假。


相关推荐:
没有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