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星球

SCI论文二作对研究生有用吗?

研究生发表SCI论文时,肯定考虑署名的作者位置。不同的研究生,有的是一作,还有的是二作。一作在SCI论文中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但不少研究生担心二作的含金量。那么,SCI论文二作对研究生有用吗?


SCI论文二作对研究生有用吗


SCI论文作者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多人,多个人共同发表一篇SCI论文的话,肯定会变相地降低SCI论文的认可价值。但随着发表SCI论文的人越来越多,研究的问题越来越深,多人合作发表SCI论文成为常见的模式。只要自己发表的SCI论文价值够高,二作的含金量也是很高的,不是普通的SCI论文二作可比拟的。所以,SCI论文二作对研究生有没有用,一是看本学校的要求;二是看发表SCI论文的价值


学校以承认SCI论文的一作和通讯为主,认可二作的情况不能说没有,而是不常见。在解决SCI论文二作对于研究生有没有用的过程中,我们也获知了不同的答案,比如:“用处不大”、“可以加分拿奖学金”、“导师一作、学生二作可以作为研究生成果”、“在好的SCI期刊上发布有用,一般的期刊没啥用”、“在校外,只承认一作或通讯”等等。换句话说,SCI论文以一作为首选,二作的用处看实际情况。


对于研究生来说,在校内,对于发表SCI论文是有奖励的,对于奖学金的获得也有加分的作用,可以说作为SCI论文二作的研究生还是可以获得一定的好处。只不过在校外,二作的认可度大大降低,不如一作给力。而且在校内评奖学金等,考察的是综合实力,SCI论文只是锦上添花,只有SCI论文,哪怕是一作也是起不到决定性作用的。因而,每个人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判断SCI论文二作对自己的重要性。


科研界对于作者署名一向很敏感


君不见曾经的两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与杨振宁先生(注:此处按姓氏排序)就因为合作中署名的先后的问题产生了矛盾。后来甚至放弃合作,两人交恶,决裂了半个多世纪,时至今日也没有重新交好。


足见署名问题有多敏感。科研界的”名“为什么这么重要?现代的科学研究中,往往是多学科融合,一个人的知识能力有限,需要相互合作。所以,当把科研成果写成论文的时候,会署上多个作者的名字。



科学界重“名”,因此,在论文署名时,是非常慎重的环节,需要做到明察秋毫、百无一漏,把对论文有直接贡献的研究人员都列在作者中。这是科研界的潜规则。


如果一个科研人员对论文成果做了贡献,但没有被列在作者署名中,很容易关系破裂,后果很严重。署名的顺序一般代表了不同作者对成果的贡献程度。一作是成果的最大贡献者,往往是研究的主要执行人与论文的撰写人,可以看作整个研究的灵魂人物。现在很多学校规定,研究生必须有一作的SCI文章,才能毕业拿学位。有时二作的贡献也可以与一作并列。如果特别注明二作与一作对论文有同等贡献的话,也可以提升二作的地位。但这就像打补丁,总不如原生态来得自然。


署名灌水严重

现如今,署名送人情太常见了,一些人把作者署名当成了礼物,送领导,送配偶,送男女朋友,送师兄弟。即使对研究完全没有贡献的人,也仍被列为作者。


虚名浮云,举手之劳,而又让人铭记自己,何乐而不为呢?也正是因为这样,现在国内学术界往往只认一作是最大贡献者,学生毕业或科研人员评职称、评奖,都以一作为准。其它的顺序就很鸡肋了,虽然也意味着做出了贡献,但学术界普遍只看一作。


通讯作者之名


SCI文章署名中,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是通讯作者,在作者名字后标一个*。

通讯作者是指给期刊投稿的人,往往是实验室的负责人。


例如:一作是博士生,而通讯作者是他的博士生导师。对于通讯作者来说,排名第几并不重要,即使放在最后,也仍然可以显示出自己的权威地位。


毕竟,通讯作者往往是领导研究团队的人,是研究生们口中的“老板”。申请项目或科技评奖时,文章的通讯作者也算主要贡献,与一作效果相同。


通讯作者往往指课题的总负责人,承担课题的经费、设计、文章的书写和把关。是文章和研究材料的联系人。最重要的是,担负着文章可靠性的责任。实际上如果从知识产权上来说,研究成果算是通讯作者的。


学长观点:署名要慎重,一作绝不可让人


文章是自己写的,实验是自己做的,一作只能是自己的名字;二作一般是导师,主要出于尊重以及报账所用,很多同学投的文章从来没给导师看过,导师也没有指导过,但是名字还是要加上的,因为导师提供了平台。


至于三作及以后,一般是同学之间互相加的,其实大家也没有做很重要什么事情,


而通讯作者,这个就比较微妙,国外大都认可通讯作者,国内比较认可第一作者,

具体怎么署名,还是看你自己多掂量掂量,




来源:搜狐生物女学霸、百度百家知识学术等


没有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