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星球

人生第一篇 SCI 就发表在 5 分以上期刊,新人必看

2019 年 3 月,我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人生中第一篇 SCI 文章,今年公布的影响因子数据显示,我所投稿的杂志斩获 5.793 分,也为我的博士生涯画上了一个比较满意的句号。



在这篇文章之前,我没有以第一作者发表过任何论著,可谓是科研小白。

但是,我仍旧认为 5 分以上的杂志,也许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遥不可及,有很多规律可寻。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是怎样做到人生第一篇 SCI 就发表在 5 分以上的杂志。


一、关于选题

1、创新性的恰当把握

一篇文章是否能发到高分的杂志或者说它科学价值,我认为最重要的是选题的创新性。大家都知道创新很重要,但怎么去把握呢?

对于刚刚起步的硕士或者博士生来说,移植性研究是最容易上手的。

举个例子,某基因的功能或者某通路的表达变化在某种癌症上已经得到证实。

于是,在课题设计中去验证该基因或该通路在另外一种癌症中的功能或变化,虽然没有检索到类似的文章,但是这种级别的课题设计也只能算是低级别创新,难以在高分杂志上占据一席之地。

但是,过于创新的课题,比如那种「开创性」、「填补空白」,甚至有些异想天开的选题,又通常在实验中造成巨大的难度,对于我们大多数一只脚刚刚踏入科研大门的同学来说,都不应该作为我们选题的方向。



2、借助新兴技术镀金

当然,如果你所在的实验室,已经有良好的实验基础或者有高通量测序的数据。那么,延续师兄师姐的课题,继续深入挖掘是最佳选择。

这就好比「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或者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当然站的更高,走的更远。

但是,如果很不幸都没有这种先天优势,那么,我的经验或许能帮助到你。

借助一些新兴技术为实验设计贴金,比如空间转录组测序等。

这些新兴技术刚出现的时候也是有所谓的红利期,因为做的人少,更容易使文章显得高大上 (当然,严密的实验设计和完整的逻辑必不可少,这里我并不是说靠着高大上的新兴技术就万事大吉)

有效的应用这个红利期,会使得我们的实验事半功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技术应用广泛,新兴技术的红利期也会逐渐消退,所以,更应该把握这个黄金期。

有的同学可能会说,新兴技术固然好,但是却有价格昂贵的缺点。

我个人的观点是,这些技术虽然价格不菲,但是可能带来高通量的测序数据,可以供好几届的学生共同去挖掘和探索。当然,文章,尤其是高质量的文章也不只一篇,如此看来,性价比还是很高的。


如果实在没有那么多经费,我们接着来看第二种思路。

3、模仿高文文章思路

除了蹭新兴技术的热点以外,我们还可以选择关注目标杂志本领域的文章都在做什么方向和思路,我们仿照这个思路去设计自己的课题。那么,大概率也会发表在相近档次的杂志上。

我在选题时选了一本 6.6 分左右的杂志,当然,这本杂志的很多文章在当时我是看不懂的,但是没关系。

我选了一篇,我大概能看懂 70% 左右的文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1.png


大概花了 2 天的时间画出了这篇文章的结构图:

2.png


上图中,红色方框表示实验分组,绿色分组表示树突细胞的表型,蓝色方框表示树突细胞的功能。

用这种流程图,我们可以很清楚的明白设置分组的意义和目的,并且清楚每一项试验技术检测的指标是什么。同时,还清楚什么样的技术用来检测什么指标更为合适。

当我们用这种方式详细地去梳理几篇重要的文献的之后,再碰到类似的文献时,都可以分为三部分:分组、表型和功能。每一部分都用什么样的技术手段去证明假说,整个文章的思路就清晰明了。

同时,我们仿照这个结构去进行自己的实验设计,并且可以结合上面所述结合新技术,或者在逻辑严密性上进行加强,达到模仿之后的超越。

我想这个可能就是传说中的「套路」。但是,与其说是套路,不如说是规律,套路是一种投机,但是掌握规律能指引我们节省时间获得更高的回报。

我个人认为,文章的水平和能发表在什么水平的杂志上,在实验设计之初就己经确定了天花板,如果我们仿照 2-3 分杂志的文章,不出意外的话,自己的文章大概率也就只能发表在这个水平上了。




二、关于逻辑性

当我们确定了文章的档次和选题,接下来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逻辑性。逻辑性,在我看来是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的,因为逻辑体现在研究设计、实验操作、文章写作的方方面面。

我刚进实验室的时候听说过这样的说法:「一个研究涉及的实验技术种类越多,文章发表层次越高」,就我目前的经验来说,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也不完全正确。

更确切的说应该是,为了证实科学实验假说,应用不同的实验技术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都能证实同样一件事情

那么,你的实验设计越完整,也就是当我们讲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故事的细节越多,那么实验就越可信,文章的档次自然而然就上去了 (关于课题设计,有机会的话,会再写一篇文章详细讲讲)

具体来说,比如我们从细胞水平、动物水平、临床样本三个维度都可以证明同一个假说,就使得我们的实验更完整。或者说我们从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两个方面去验证,同样可以增加实验的丰富性。

逻辑性除了不同的层面去证实,还包括因果关系,充要关系等。

我们在做实验的时候一定要不断反思,我们的实验设计或者实验结果,是否能证实我们所提出的假说,如果不能说明,还需要补充哪些实验。

经过反复推敲和思考,我们会很清楚的知道我们需要什么,每天在做什么,将来打算做什么,而不至于变成一个流水线上的工人,每天机械而又重复的做着固定的实验技术,这只能叫做科研莽夫。




三、写在最后

当然,能做出一个科学价值较高的或者说发表在较高层次的杂志上的文章,远远不止我上面说的那两点。

但是,这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两点,是不管你有什么样的科研背景,什么样的研究方向都需要不断深化理解的两点,这两点是方法学,是基础。

当然,是否能投中高分杂志还和文章写作、杂志选择、实验操作等方面息息相关,这些我们以后有机会单独讨论。

都说「科研没有捷径」,这句话我只能同意一半。

踏踏实实做实验,老老实实看文献当然是一切的基础,我也经常在实验室泡到半夜,时间看得见我们的努力,所有的路都不是白走的。

但是,我不认同「跟着大流走」、「闭着眼睛」走。从实验设计到文章写作,从文献检索到文献整理,都是有规律可寻,只有把握了这些规律才能事半功倍。

最后想说的是,好奇心是最好的老师,我不太主张以发高分文章作为我们科研的目的,当我们掌握方法加上勤奋一起出才是王炸,到那时候高分的文章也只是一个附加产品罢了。

祝大家都能掌握方法和规律,争做科研道路上的思考者。



作者:全墨缘

更多SCI相关课程技巧经验

没有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