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星球

论文中常见的四种词语误用情况

1.1 词语羡余

这包括两种情况:一是使用某个词已经可以清晰表达某个意义,又用了与该词相近的词来表示这个意义;二是同一个词不恰当地重复使用。词语羡余使句子叠床架屋,语意重复。如:

(1) 这些培训会能够促进员工之间的交流。
(2) 伴随着中央出台各类有关民办教育法规的同时,
(3) 由此可知,马克思主义对人的生命的关注可见一斑。

例(1)中,“会”和“能够”都是助动词,“会”表示某种必然性,“能够”表示可能性,两者不能连用,只能择其一。例(2)中,“伴随”义为“随同”,表示“在同时”,句尾又用了“同时”,造成语意重复、语法结构的混乱,应当删去“的同时”,或者把“伴随着”改为“在”。例(3)中,“由此可知”衔接上下文,连接一个结论,和上文形成推论因果的关系。又用“可见一斑”作谓语,造成语意重复,应当删去“可见一斑”。

(4) 辅以时事报告、论坛等作为补充。
(5) 其次,《中庸》继而提出“修道之谓教”。

这两例的用词错误,主要是因为作者对传承下来的古汉语词汇的意义不清楚。例(4)中,“辅”义为“辅助”。“辅以”是“辅之以”的省略形式,包含“以作为补充”的意思。或者删去“作为补充”,或者删去“辅”字。例(5)中,“继而”义为“接着”,表示承接关系,和句首的“其次”意思重复。两者只能择一。

(6) 湖南全省77所学校中有54所学校办了民办学校。
(7) 被调查者的年龄以20~30岁的年龄居多。

这两例是同一词语的不当重复使用,使得语义啰嗦。例(6)中,两个数量名结构“数词+所+学校”所指内容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第二个数量名结构可以省去名词,“54所学校”改为“54所”。例(7)中,定中结构“被调查者的年龄”作主语,其中心语是“年龄”,对它的描述可以直接写成“以20~30岁居多”。

1.2 词语搭配不当

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述宾、介宾、偏正结构中,分别表现为述语和宾语、介词和宾语、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特别是多个述语对应一个宾语或一个述语对应多个宾语时,更容易出现这种错误。有的搭配造成了语法成分的杂糅或残缺。还有一些词组在句法结构上没有错误,但忽略了词语的修辞色彩,混淆了褒义词和贬义词、口语词和书面语词,从而影响了文意的表达。如:

(8) 董事长应努力成为帅才,充分信任、支持、鼓励校长大胆工作。
(9) 身为高校的学生,从年龄上看已经是成人了。

这两例是述宾搭配不当。例(8)中,主谓短语“校长大胆工作”作宾语,分别和三个动词搭配,组成述宾结构,但“信任校长大胆工作”搭配不当。例(9)中,“身为”通常用于引介身份、地位比较高的人。另外,当一个身份地位较低者的行为严重偏离了他的社会角色时,说话人为了强调这个人的义务和责任,也使用“身为”。例(9)中的“身为”与这两个条件都不符,搭配不当。

(10) 父母要控制“泛滥”的爱心,不要让脱离实际的期望成为孩子严重的心理负担。
(11) 建校20年来,共向社会培养了三万余名大学毕业生。

这两例是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例(10)中,“严重的心理负担”是个定中结构。“严重”意思是程度深,影响大,用来修饰“负担”,不妥,可以改为“沉重”。例(11)中,介宾结构“向社会”作状语,修饰“培养了三万余名大学毕业生”。“向”作介词,可以“引进动作的方向、目标或对象”。“向社会”是合语法的,我们可以说“走向社会”“向社会献爱心”,但它和“培养”搭配不当,可以改为“为社会”。

(12) 根据某教授主持的研究表明,
(13) 关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这两例中,一些词语的搭配造成了语法成分杂糅或残缺。例(12)中,“某教授主持的研究”既作“根据”的宾语,又作“表明”的主语。现代汉语中表示使令、带领、陪同义的动词可以这样使用,构成兼语句。但“根据”不是兼语类动词,不能这样使用。这个结构实质上是把述宾结构和主谓结构糅合在了一起。或者去掉“根据”,变为主谓结构;或者去掉“表明”,整个结构变为句首修饰语。例(13)中,介词“关于”和“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问题”组成的介宾结构只能做句首修饰语,但后边的句子是个无主句,造成了语法成分的残缺。应该去掉“关于”。

(14) 教学方法的改革迎合了时代要求,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此例中述语“迎合”和宾语“时代要求”组成述宾结构,“迎合”意为“有意使自己的言语或举动适合别人的心意”,含有贬义的感情色彩,从整个句子来看,把“教学方法的改革”说成“迎合”是不恰当的。

1.3 助词“的(地)”“了”的误用

结构助词“的(地)”的基本功用是充当定语(状语)的标志,用作定中短语(状中短语)中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的连接成分。在定中短语中,有时不用“的”,有时必须用“的”,有时可用可不用。“的(地)”的误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一些必须加“的(地)”才能成立的定中结构(状中结构)中,没有用“的(地)”;二是定语为联合结构的定中短语中“的”的多用。此外,还有少数稿件中的“地”误用为“的”。如:

(15) 建立一支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提高教育实效重要条件。
(16) 更好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
(17) 很喜欢目前就读的学校的学生的比例是5.5%。

例(15)中,定中结构的中心语“条件”,先由形容词“重要”修饰,“的”可加可不加。再由述宾短语“提高教育实效”作定语,修饰“重要条件”,这时述宾短语后面必须加“的”,才能构成新的定中结构。例(16)中,状中结构“更好”(副+形)修饰述宾结构“实施战略”,“更好”后面必须加上助词“地”,整个结构才能成为新的状中结构。例(17)中,中心语“比例”的定语是一个多层次的定中结构,述宾结构“很喜欢目前就读的学校”修饰“学生”,组成定中结构“很喜欢目前就读的学校的学生”。这个定中结构再作为定语修饰“比例”。同时,述宾结构的宾语“目前就读的学校”也是一个带“的”的定中结构。这就形成了带“的”的定中结构连用。在这种情况下,各个定中结构中可用可不用的“的”就可以省去,以避免表达的啰嗦。在次序上,带“的”的定语通常放在不带“的”的定语之前(数量词作定语和领属性定语除外)。例(17)中第一个和第三个“的”都可省去。

时态助词“了”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表示完成态(分句和复句末尾的“了”是语气词,如果带“了”的谓词性短语正好在句子末尾,是语气词+时态助词。“了”的误用有两种情况:一是在含有已然义的词语、强调结果的句子中,当用“了”而没用;二是在含有未然义词语的句子中使用了“了”,造成语义的矛盾。如:

(18) 他对民族文化的剖析,为寻求民族文化之未来提供有益借鉴。
(19) 这项制度的实施,必将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例(18)是对“他”所做的工作进行评价,从句意可见,这项工作已经部分或全部完成并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动词“提供”后加上“了”,才能更好地表达上述意义。例(19)是对这项制度实施后所起作用的展望,行为还没有实施,“促进”后却用了“了”,造成了语意的前后矛盾,应当去掉“了”。

1.4 关联词误用

关联词(主要是关联连词,包括与之配合的关联副词)可以用在单句、复句和句组中,有的是单独使用,有的是配对使用。关联词的误用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混用。在配对使用的关联词中,表示某种逻辑关系的一组词的配合通常是固定的,但有些稿件里随意换用配对关联词。或者在句子的同一层次上同时使用两套表示不同逻辑关系的关联词。二是位置不当。三是滥用。关联词的使用虽然有一定的主观选择性,但主要取决于句子内部的客观语义依据和逻辑关系。一些人却不管句子的客观语义关系,随意使用关联词。较为常见的情况是:不管句子间有没有因果关系,都使用“所以”“可见”;大量使用连词“而”,有的文稿甚至一小段话里能用四五处。

(20) 这种版画不但没有获得发展,而是造成了一种虚假繁荣。
(21) 不管是正面的经验也好,还是反面的教训也好,都值得我们深思。

这两例是关联词的混用。例(20)中,“而是”不能和“不但”配合,只能和“不是”配合,“不是而是”表示并列关系。这两个分句是反向递进关系,应该用“不但/不仅反而”。例(21)中,单句的两个主语“正面的经验”和“反面的教训”之间同时用了两套关联词,“不管还是”表示无条件关系,“也好也好”表示相容性选择,显然是错误的。此句的两个主语是并列的体词性成分,使用“也好也好”更合适。

(22) 办学者一心想赚钱,甚至有的卷跑资金。
(23) 教师一方面要认真备课、上课,另一方面,学生也要认真学习。

这两例是关联词的位置不当。例(22)中,“甚至”单用表示递进关系。两个分句的主语是同一类主体,“甚至”应放在“有的”之后。例(23)中,“一方面另一方面”表示并列关系。句中讲的是两个相关的主体(教师和学生),“一方面”应放在教师之前。



没有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