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星球

实验室防污染措施大全

在分子生物学实验中,试剂,耗材,样本产生污染会直接导致实验结果不正确,不仅仅耽误了科研的时间,精力,同时会使研究结论错误,后续研究方向产生偏差,会导致大量时间精力的浪费和实验成本的浪费。

实验室常见的污染:样品间的交叉污染、产物污染、试剂,耗材污染。
一、样品间交叉污染
1、非接触式污染
非接触式污染发生概率低,基本上是操作时过于粗暴造成。
例如:
(1)样本处理时产生飞溅等。
(2)实验操作过程中,因开关盖,吹打,涡旋等操作方式的飞溅。
预防方法
样本处理时,操作尽量小心,对操作力度要有预估,并要有防飞溅意识,如在用液氮手工磨样时要评估研玻的大小,样品不要加过多,倒液氮的动作不能过于粗暴,正在进行研磨的研钵尽量远离其他研钵。
实验操作时对操作管内液体的体积有预估,不能过满,开管盖时要注意管内液体高度情况,尽量稳定操作(如减少单手开管的操作,尽量双手操作);移液吹打动作要轻柔,量程要适宜,防止因为动作过大产生倒吸,污染移液器。涡旋等操作前,一定要确认管盖的状态,是否有破损,是否盖紧。涡旋后要观察是否有液体渗出。
2、接触式污染
一般是实验操作错误造成
例如以下情况:
(1)过柱纯化时,液体体积较大,需要多次过柱的情况下,样本加进了错误的柱子。
(2)多管样品混合时,混错样品。
(3)忘记换吸头造成样本试剂等交叉污染。
预防方法
首先,对实验操作步骤要熟悉,实验过程要全神贯注。另外需要养成好的实验习惯,防止偶发的失误,养成反复核对的好习惯,重复核对十分重要,错误总是在你以为没问题的时候发生。
如:
过柱纯化时,每次过柱都先将柱子和管子一一对应排列好,每次吸取液体入柱前,再确认核对一次,防止排列错误。
吸取液体时,按照一定顺序取移液器吸头,一个吸头对应一次移液操作。
二、产物污染
实验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和最终产物,如果处理不当,则很容易以例如气溶胶的方式污染实验室,最常见的是PCR产物的气溶胶污染。
在溶液液面和空气的临界处,因为空气和液面摩擦,会产生气溶胶。
PCR产物因为其溶液中核酸密度极高,一旦产生气溶胶污染,轻则污染一系列实验结果,重则造成整个实验室在一段时间内不能使用。
预防方法
(1)实验室的规划设计要合理,需要考虑到产物流向问题,如PCR实验室的实验流程是单向的,人流物流不能“回头”,产物的处理要有固定场所,并严格执行,有条件实验室的气流方向要通过气压控制,防止气溶胶“回头”。
(2)产物开管时,先做瞬离,可减少气溶胶泄露的概率。
(3)如有需要对产物做纯化处理(如PCR产物纯化,文库纯化等),中间过程产生的废液不可直接打入敞口废液缸或者垃圾桶,应准备一可密闭的一次性容器(如50ml螺口离心管),将废液打入,实验结束时,盖紧废液容器盖子后再放入垃圾桶。
(4)实验过程中接触过PCR产物的耗材,如移液器吸头,管子等的处理不得随意,有条件可以用84消毒液处理后再丢弃。
(5)各个实验房间仪器试剂耗材工具等要专用,特别是产物处理房间,未经处理不得带出,实验人员进出也要更换手套口罩鞋套白大褂等防护用品,防止将污染物带出。
三、试剂,耗材污染
试剂耗材污染,基本上因为试剂耗材储存或使用不当造成
例如:
1、耗材开袋后使用周期过长,每次取用后不注意封口,储存的环境潮湿,易长菌
预防方法
耗材(吸头,管子)开袋时,写上开袋日期,周期性的检查,所有打开时间过长的(如超过一周),统一并袋后再紫外灭菌(记录灭菌日期)。
实验室定时进行紫外灭菌,灭菌时打开所有抽屉和柜门,尽量减少灭菌死角。
2、试剂
(1)不注意试剂分装。
(2)常温或者4℃冷藏试剂使用时间过长。
(3)自配的大体积buffer,灭菌处理不到位。
预防方法:
分装试剂
使用周期比较长的试剂,必须分装保存,小体积使用。
未明确说明不可冷藏冷冻的试剂,尽量低温保存,某些试剂低温会产生析出,则可把使用约一周左右的量的放在室温,其他冷藏或冷冻。某些试剂盒成分可室温放置的原因是内有抗菌成分,可不用如此处理。但是如水等试剂,开封前可室温保存的,开封后如果不能很快用完,则需要分装冷藏冷冻。
自配buffer,首先要确认配制过程中使用的容器等无菌,配方中需要采用固体试剂,中间有称量,转移等过程的,配好后根据液体能否高压处理,进行过滤或者高压除菌,对实验室使用的高压灭菌锅,需要用专用试纸确认每次高压效果。


没有账号?